子曰:“攻乎异端,斯害也已。”

—— 结合《论语》的语境分析孔子本意

momo314相同方式共享非商业用途署名转载

子曰:攻乎异端,斯害也已。

《论语》 为政篇 第十六章

某月日,无聊,正好翻朋友圈看到 @张少萍 评论某文章时引用的《论语》中的一句话。

当时看了没什么感觉,后来越想越觉得有意思,短短八个字,断章取义的看来,竟有五、六种意思。后来翻了翻资料,果然,这句话一直都算是《论语》中历来争议最大的几句话之一。

那么,我们先来看看对于一个没什么文言基础的人(没错,就是我)来说,这句话可以理解出哪些意思吧:

  1. 攻击那些异端邪说,祸害就可以被制止了。
    • 攻:攻击。
    • 异端:不正确的言论,异端邪说。
    • 害:祸害,指异端带来的祸害。
    • 也:语气助词,类似于:师道之不传也久矣。
    • 已:止,制止,停止。
  2. 攻击异端学说是有害的。
    • 攻:攻击。
    • 异端:异端学说,指有别于己的其他学说。
    • 害:有害的。
    • 也已:语气助词。
  3. 钻研异端学说是有害的。
    • 攻:研究,钻研。
    • 异端:异端邪说,错误的学说。
    • 害:有害的。
    • 也已:语气助词。
  4. 深入研究异端学说,祸害也就可以被瓦解了(指找到破绽,被瓦解)。
    • 攻:研究,钻研。
    • 异端:异端邪说,错误的学说。
    • 害:祸害。
    • 也:语气助词。
    • 已:停止,指被瓦解,被制止。
  5. 只研究事物的一个方面,是有害处的。
    • 攻:研究,钻研。
    • 异端:同“一端”,任何事物站在一方面看另一方面都可以视为异端。
    • 害:有害的。
    • 也已:语气助词。

好了,先不说,当然如果硬要说的话还能说出好多来,无非就是几个多义词的各种排列组合而已。写到这里大家应该也都看出来的,造成这句话歧义的无非也就是 异端(也已) 或者 (也/已)这3个词上。

虽然感觉找到了关键点,但其实还是无法确定孔子他老人家的本意。还是得结合时代背景、上下文语境以及孔夫子的思想主张才有可能分析出孔夫子的本意。

那么,我们还是来逐条分析一下吧:

1. 攻击那些异端邪说,祸害就可以被制止了。

孙弈曰:‘攻,如攻人恶之攻。已,止也。谓攻其异端,使吾道明,则异端之害人者自止。如孟子辟杨、墨,而杨、墨之害止是也。’义亦通。

康有为 《论语注》

这应该是我找到的最早明确提出这个观点的出处了。

另外,貌似著名语言学家杨伯峻也支持这种解释,并曾提到过:《论语》中一共出现四次“攻”字,另外三次都作“攻击”讲,这里也不当例外。

乍看这种说法好像也很有道理,然而我还是不太赞同这种解释。孔子的思想大家都很了解,就是中庸之道,很平和的一种思想,应该不会主张其门人去大肆攻伐其他不同的学说。毕竟孔子自己也说过:

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

《论语·卫灵公》

你看,道不同的话,只要“不相为谋”就好了呀,完全不需要互相攻伐嘛。即使是当时主张与孔子完全相左的隐士流派诸如桀溺、长沮、楚狂陆接舆等人,孔子师徒众人也都对其表示理解和尊重。

2. 攻击异端学说是有害的。

这种解释较上一种来说,已经平和的很多,而且与孔子本身的思想和处事风格比较相似。

那么,这种解释是不是就是孔子的本意呢?

个人觉得也不尽然。原因有二:

其一,孔子生活的年代(前551年―前479年)应该是各种思想开始活跃的初期,争鸣的局面应该还没有形成,同时期的道家(老子)、兵家(不知)、纵横家(鬼谷子)应该还都处于只有创始人而没有信徒的年代,所以孔子没有必要向徒弟们强调不要攻击其他学派;

其二,从孔子的处事方式来看,孔子对与其持有不同乃至相左的思想主张的人是抱着尊重的态度的,虽道不同,却并不会去攻击和干涉,这一点,孔子师徒已经做的很好了,从他们的态度看以看出,孔子并没有把这些不同思想当作“异端”。

不过,如果一定要说孔子时代是有“异端的”呢?

少正卯和孔丘都开办私学,招收学生。少正卯的课堂多次把孔丘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讲。前496年,孔子任鲁国大司寇,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将少正卯以“身兼五恶,不可不诛”的理由杀死于东观之下,暴尸三日。少正卯死后,其学说也并没有流传下来,是好是坏后世也就无从评判了。

此事最早见于《荀子·宥坐》(宥坐非荀子本人所著)中,因破绽较多,也有人认为此事为后人杜撰,不过真相究竟是什么样子的,谁又能知道呢?

3. 钻研异端学说是有害的。

这个解释是把“攻”字理解为“钻研、研究”的。

支持这个解释的人物也有很多:

何晏注曰:“攻,治也。善道有统,殊途而同归,异端不同归也。”

邢昺 《论语注疏》

范氏曰:攻,专治也,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。异端,非圣人之道,而别为一端,如杨、墨是也。其率天下,至于无父无君,专治而欲精之,为害甚矣。程子曰:佛氏之言,比之杨、墨,尤为近理,所以其为害尤甚。

朱熹 《四书集注》

康有为老先生也在《论语注》里详细的举例证明了因为“钻研异端”而导致的恶果:

或曰,异端者,非六艺之科、圣人之道,而别为一端,犹外道也。汉范升以左氏为反异,引此说。从其道将为大害,若秦以从韩非之老学而亡,晋以清谈老庄而覆邦,梁武帝以好佛而饥死是也。若学者而从异端外道,若陈相之从许行,迷罔失归,害滋大矣。

康有为 《论语注》

康有为老先生说的道理都没错,举得例子我个人还是不怎么相信的。

诚然,研究和学习异端邪说自然是有害的,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。但孔子当时说这句话时想表达的是不是这个意思呢?

个人认为吧,不好说。为什么呢?

上文我们提到一个疑点,就是关于少正卯的传说。如果关于少正卯的传说是真实存在的,而且少正卯的确身兼五恶,其学说被定性为异端邪说应该没什么问题。这样一来,这句话就可能是孔子对此事有感而发,毕竟少正卯当时讲学时也确实吸引了不少孔子的学生前去听讲。

但是如果此事为后人杜撰(我倾向于此),那么跟上面第二种解释类似,孔子认为当时并没有什么异端邪说,自然也就不必强调“钻研有害”了。

4. 深入研究异端学说,祸害也就可以被瓦解了。

在这种解释中,“攻”字也被解释为“研究,钻研”,那么,是什么导致了跟上面的第三种解释的差别呢?

没错,就是对“而已”的理解。解释3中,“也已”作为一个虚词,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;而在解释4中,“已”被解释为“停止”的意思。

那么,到底这个“也已”到底应该作何解释呢?

我们知道,一个人说话的习惯是一样的,所以个人觉得可以通过分析《论语》中其他类似的用法来确定本处的解释。

《论语》中一共出现过6处“也已”,分别是:

《学而》:可谓好学也已。

《为政》:攻乎异端,斯害也已。

《雍也》:可谓仁之方也已。

《泰伯》:其余不足观也已。

《子罕》:虽欲从之,未由也已。

《子罕》:斯亦不足畏也已。

从这些句子看来(我们先排除不确定的《为政》篇中的“攻乎异端,斯害也已。”),其余几句,“也已”均出现在句末,且不含有任何实质语义,只用于加强语气。

所以“也已”这个词出现在句末的用法应该是可以确定的:加强语气,不表示任何实质语义。

于是我们也就可以推测:《为政》篇中的“攻乎异端,斯害也已。”也是这种用法。

所以此处的“也已”二字不能拆开单独解释,也就没有了“停止”的意思,而整句话的含义也就更清晰了。

5. 只研究事物的一个方面,是有害处的。

经过对上面几种解释的逐一分析,我们得到了以下几个推断:

  1. 句首的“攻”字不应该做“攻击”来讲,其意思应该是“研究、钻研”。
  2. 孔子时代没有“异端邪说”,或者说,孔子认为不同的思想学派并不是“异端邪说”,所以句中的“异端”二字一定有其他解释。
  3. 句末的“也已”二字不应拆开解释,此二字在此句中只用来加强语气,不表示实质语义。

“攻”字解释为“钻研”,那么“攻乎异端”的“乎”字也就应该被解释为 介词“于” 了。“攻”字如果做“攻击”的意思来讲,其后通常是直接跟宾语的。(eg: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,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。——贾谊 《过秦论》)只有在做“研究”的意思讲时,才可能会跟一个介词,做“于”的意思来用。

根据上面的推论,“异端”一词并不是现在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异端。那么他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?

网上有人说,“异端”其实就是“一端”,任何事物都有两端,从任意一端观察另一端都可以被称为“异端”。

这种说法倒是很有新意,那么,有依据吗?《论语》中有这么一句话:

子曰:“吾有知乎哉?无知也。有鄙夫问于我,空空如也。我叩其两端而竭焉。”

《论语》 子罕篇

有人问了孔子一个问题,孔子说:“我能怎么办呢?我也很绝望啊?我也一无所知啊!不过,我倒是有个办法:从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反复向中间推敲,我们不就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吗?”

叩其两端而竭焉(,则知矣。)

攻乎异端,斯害也已。

怎么样?是不是感觉孔子的“叩其两端”与本句的“攻乎异端,斯害也已。”两句话遥相呼应,有异曲同工之妙?

孔子又说:

好仁不好学,其蔽也愚;好知不好学,其蔽也荡;好信不好学,其蔽也贼;好直不好学,其蔽也绞;好勇不好学,其蔽也乱;好刚不好学,其蔽也狂。

《论语》 阳货篇

恭而无礼则劳,慎而无礼则葸,勇而无礼则乱,直而无礼则绞

《论语》 泰伯篇

你看,仁、知、信、直、勇、刚、恭、慎、勇,这些品德都很好,但是如果只是“攻乎异端”,也是有“蔽”的。

那么,如何才能不陷于“攻乎异端”的困境之中呢?其实就是孔子一直主张的“中庸之道”。中庸之道,过犹不及,什么事情都咬把握一个适中的度,这样才能不走向极端。


本文旨在分析《论语》中“攻乎异端,斯害也已。”一句在上下文语境中孔子的本意,如果有谬误还望各位不吝赐教。社会一直在发展,一句话在不同的情况下发展出不同的意思是很正常的,并不是说这种解释对,那种解释就一定不对。

✎﹏ 本文来自于 momo314和他们家的猫,文章原创,转载请注明作者并保留原文链接。